11月1日,韩国庆州的秋阳里,一场关乎中韩乃至区域经贸未来的会晤,把“中日韩自贸协定”重新拉回了公众视野——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韩国产业通商部长官金正官的手刚握在一起,“推动尽快恢复谈判”的表述,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经贸圈的“舆论湖”。

“中韩是近邻,更是‘拆不开的伙伴’。”王文涛的开场白里,先给双方合作定了“基础调”:用产供链合作热线解决突发堵点、用出口管制对话避免“误伤”、用贸易救济机制化解摩擦——这些“具体活”,都是为了让中韩之间的货物、产业链别因外界因素“掉链子”。但更让外界在意的,是他话里的“核心句”:“推动尽快恢复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”。

这个从2012年就启动的谈判,曾因各种原因暂停,如今再次被摆上桌面,瞬间引发了不同群体的讨论:义乌做中韩服装贸易的陈姐第一时间转发了新闻,“要是协定重启,关税降下来,我每批货能多赚3万”;浙大国际经济学者则提醒,“三国产业互补但也有竞争——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、半导体的专利保护,谈判细节得磨”;还有网友在微博留言,“要是能签成,以后买日本相机、韩国护肤品是不是不用找代购了?”

金正官的回应,给这场会谈添了“实感”:韩方愿意加快韩中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,还要推进地方合作——比如重庆和釜山的“港口联动”、山东和仁川的“跨境电商试验区”。这些“小合作”像“试验田”,为更大的区域自贸协定铺路。

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这个“协定”?看一组数据就懂:中日韩三国GDP占全球20%,贸易额占亚洲50%,要是签成自贸协定,区域内90%以上商品可能实现零关税——对做中韩贸易的中小企业来说,是通关成本下降;对海淘族来说,是“直邮”更便宜;对区域经济来说,是“集群效应”:韩国的半导体能更快进入中国工厂,日本的精密仪器能更省成本销往韩国,中国的家电能更顺畅通往三国市场。

“恢复谈判”不代表“马上落地”。有网友调侃“就像煮火锅,得等食材都熟”——三国产业结构、市场开放程度有差异,“知识产权保护”“服务贸易开放”这些细节还得慢慢谈。但至少,这次会晤传递了明确信号:在全球经济“不确定”的当下,近邻之间的“合作”,比“对抗”更实在。

从庆州的会议室到义乌的批发市场,再到首尔的明洞商圈,很多人的目光都跟着“协定”走:做贸易的盼成本降,做电商的盼物流快,普通消费者盼“海淘”更便宜。而中韩这步“推动恢复谈判”的棋,或许能让大家离这个“盼头”更近一步。

风里的桂香还没散,关于“中日韩自贸协定”的讨论已经热了起来。有人期待,有人理性,有人等着看结果——但不管怎样,邻居之间坐下来谈合作,本身就是件值得高兴的事。毕竟,对普通人来说,“买得更便宜、赚得更轻松”,才是最实在的“获得感”。

商务部:推动恢复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