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底的韩国,从釜山港的海风到庆州古城的秋意,的每一步行程都在回应一个全球关切:当世界陷入“不确定性焦虑”,大国该有怎样的担当?这场时隔11年的国事访问,不仅是中韩关系的“再出发”,更像一把“钥匙”,解锁了中国对“大国担当”的三重理解——不是霸权的“强取”,而是务实的“深耕”;不是孤立的“独善”,而是共赢的“共兴”。
有人曾问:“中国发展起来了,会不会变成‘另一个美国’?”在中美元首会晤里的回答很实在:“70多年来,我们从没想过挑战谁、取代谁,一直盯着‘办好自己的事’。”这句话里藏着中国的清醒——14亿人整体迈入现代化,本身就是对世界的“历史性贡献”:过去5年,中国货物贸易连续全球第一、服务贸易稳居第二,吸引外资超7000亿美元,对外投资年均增长5%。当很多国家还在“搞内耗”时,中国用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坚持,给世界递出了最稳的“机遇券”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自己站得稳,才能给别人靠得住的肩膀。”
这次APEC会议上,中国提出的5个“共同”——共同维护多边贸易、共同稳定产业链、共同推进数字化绿色化等——让不少参会代表眼前一亮。其实这不是“突发奇想”:2013年提出亚太命运共同体,2014年启动亚太自贸区,再到“一带一路”的“朋友圈”越扩越大,全球发展、安全、文明、治理四大倡议的“四梁八柱”越搭越牢,中国的每一步都踩在世界的“痛点”上。当有些国家在“退群”“毁约”时,中国在“建群”“补台”——就像APEC说的:“中国给变乱的世界,提供了最缺的‘确定性’。”
“亲戚越走越近,朋友越交越深”,的这句话,在韩国之行里变成了“看得见的温度”:今年6月韩国新政府成立,第一通越洋电话来自中国;这次访问,双方明确“坚守建交初心”,要把中韩关系往“更高水平”推。其实不止韩国,今年以来,的周边外交“连点成线”——东南亚、俄罗斯、中亚,每一次访问都带着“亲诚惠容”的真心。国际媒体评论得中肯:“中国没有用‘大国的架子’压邻居,而是用‘邻居的真心’待朋友——这才是大国和周边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。”
有人说,大国担当是“喊口号”,但中国用行动证明:它是“办好自己的事”的清醒,是“为世界扛事”的务实,是“对邻居好”的真诚。当在庆州的古寺前和韩国民众握手时,当他在APEC会场里和各国共商合作时,当他在中美元首会晤里讲“共同办大事”时,世界看到的,是一个“心有天下”的大国——它不追求“一家独大”,而是要“大家都好”;它不迷恋“权力游戏”,而是笃信“大道之行”。
这,就是中国的大国担当——没有“咄咄逼人”的锋芒,却有“稳如泰山”的力量;没有“高高在上”的傲慢,却有“海纳百川”的胸怀。而这,恰恰是这个动荡的世界最需要的“中国答案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