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下旬的黄金市场,比重庆深秋的晚风还让人心里发慌——刚在10月上旬冲过4000美元关口的国际金价,短短一周就像踩了“急刹车”:27日失守4000美元的“心理防线”,28日直接跌破3900美元!截至当天17点半,COMEX黄金一度探至3901.3美元/盎司,最大跌幅近3%;伦敦现货黄金更狠,直接砸到3886.2美元/盎司,跌了2.4%。
国内金店的价格跟着“跳水”。周大福、周大生的足金饰品一夜之间降到1198元/克,比前一天少了25块;周生生也调到1199元/克,跌了24元。早上在解放碑周大福柜台前,本来打算给女儿买嫁妆的张阿姨攥着计算器念叨:“上周看还是1223一克,这才几天就省了750块,可我又怕再跌……”
为啥跌得这么急?中国银行研究院的王有鑫点出了“三宗罪”:一是中美经贸磋商的积极进展,让全球避险需求“退潮”,投资者把钱从黄金转移到股票等风险资产;二是此前金价从3600美元涨到4400美元,积累了大量“获利盘”,贸易局势一缓和,这些资金赶紧“落袋为安”,引发技术性抛售;三是美联储的降息预期早就被市场“消化”,利好出尽后,黄金的“吸引力”自然下降。
更关键的是,4000美元这个“生命线”破了——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,而是程序化交易的“触发点”。就像重庆火锅店里的“自动加汤按钮”,一旦跌破,电脑程序就会自动抛售,直接放大了跌势。王有鑫说:“这意味着市场对短期走势转向谨慎,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投资信心。”
今年的金价走势堪称“跌宕起伏”:3月突破3000美元,10月上旬冲过4000美元,20日差点摸到4400美元的“天花板”,结果“冲顶”失败,21日就开始持续下跌。截至28日,半个月内跌幅超10%。这波下跌让不少投资者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“最长熊市”,纷纷担心“历史重演”。
但王有鑫给大家吃了颗“定心丸”:“现在的情况和当年完全不同,全球经济环境、货币政策都变了。目前美元长期走弱的可能性大,全球流动性会更宽松,加上各国央行持续购金、地缘政治风险和通胀预期仍在,黄金不太可能重现当年的长期跌势。短期压力释放后,应该能盘整企稳。”
在深圳水贝黄金市场,刚买了条金项链的林女士倒看得开:“我是给妈妈买的,又不是炒期货,跌点没关系,总比买股票套着强。”旁边的店老板也说:“这两天来咨询的人多,但下单的少,大家都在等‘见底’的信号。”
其实不管是买金饰的普通消费者,还是炒黄金的投资者,最关心的还是“接下来该怎么做”。王有鑫的建议很实在:短期别急着抄底,等跌势稳定后再考虑;长期来看,黄金依然是“压箱底”的资产——毕竟不管经济怎么波动,“黄金保值”的老理儿,总不会错得太离谱。
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买黄金更多是图个“安心”。就像重庆人常说的“手里有金,心里不慌”,不管金价涨涨跌跌,戴在身上的金饰、存着的金条,永远是最实在的“安全感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