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深夜,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上,Merval指数的红色曲线像脱了缰的马——从开盘时的12万点一路冲至14.4万点,单日涨幅恰好卡在20%的关口。这个数字不仅让交易员们拍着桌子喊“不敢信”,也让全球金融圈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南美这个“永远在波动里的国家”。
一切的导火索,都来自前一天的中期选举结果:阿根廷总统米莱所在的“自由前进党”,拿下了国会众议院35%的席位,参议院席位也提升至28%——这意味着,米莱推动了大半年的“经济美元化”“削减公共部门开支”“放松外汇管制”等核心政策,终于有望在国会获得更顺畅的推进通道。
“之前大家都怕政策胎死腹中,现在党团席位够了,至少能把框架搭起来。”在当地做资产管理的华人投资者陈先生说,昨天他的客户群里,有人凌晨三点就开始发消息问“要不要加仓”,还有人直接把闲置的比索换成了股票——毕竟,对于被高通胀(今年前9月通胀率超110%)磨了好几年的阿根廷人来说,“政策能落地”本身就是最有效的“定心丸”。
但热闹里也藏着冷静的声音。阿根廷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冈萨雷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:“20%的涨幅更多是‘预期兑现’,不是‘经济好转’的实锤。比如美元化需要央行有足够的美元储备,而我们现在的储备连支付外债都紧;削减开支会影响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,这些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。”他的话底下,有网友留言:“上次选举后也涨过15%,结果没俩月又跌回原点——这次能撑多久?”
比起金融圈的理性博弈,普通阿根廷人的反应更直白。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卖报纸的老胡安,把报纸头版的“股指暴涨”标题翻给顾客看:“我不懂股票,但要是米莱能让比索不再每天贬值,我卖一份报纸能赚5比索,而不是早上卖3比索、下午就变2比索。”而在超市打工的22岁女孩索菲亚,则皱着眉刷着手机:“我妈妈是公立医院护士,要是削减公共开支砍到她的工资,我们连房租都要交不起了——股票涨了,和我们有关系吗?”
其实这涨里,最戳人的从来不是数字,而是藏在数字背后的“期待”。阿根廷人不是不知道风险,只是被高通胀、货币贬值、经济停滞压了太多年,哪怕是一点“变好的可能性”,都愿意拿真金白银去赌。就像陈先生说的:“昨天加仓的客户里,有一半是刚工作的年轻人——他们没经历过90年代的经济危机,只知道‘再不变,日子就没法过了’。”
深夜的证券交易所外,风里飘着隔壁咖啡馆的马黛茶香气。有人举着啤酒庆祝,有人抱着电脑算收益,还有人站在台阶上打电话给家人:“今天股票赚的钱,够买下个月的奶粉了。”此刻的20%涨幅,或许只是金融市场的一次“情绪释放”,但对于无数阿根廷人来说,它更像一束光——哪怕微弱,也能照亮一点“日子会好起来”的希望。毕竟,在动荡里活久了,谁不想抓住点确定的东西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