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5日,歌手郑智化的一段登机经历,让“机场无障碍服务”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。当天他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搭乘深航ZH9073航班前往台北,原本平常的行程,却因为登机时的“意外”,成了他想“吐吐槽”的糟心事——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,自己是“连滚带爬才进了飞机”。
到底发生了什么?深圳机场很快给出了详细回应。郑智化乘坐的航班因前序到达时间较晚,当时国际及地区航班的近机位已全部饱和,只能安排到远机位停靠。为方便行动不便的旅客登机,机场启用了登机车保障,但按照航空安全操作规范,登机车与飞机舱门之间必须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(防止设备刮碰飞机),就是这20厘米的“安全距离”,让轮椅无法直接推上机舱,导致郑智化的登机过程变得艰难。
回应里,机场没有回避问题,反而拿出了“立行立改”的实招:从10月25日晚间起,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将优先安排廊桥靠接,能不用远机位就不用;若确实需远机位,现场保障人员从1名增加至2名,全程协助扶稳、搬抬轮椅;前期研发的“登机连接装置”也将试点启用——这个带坡度的小装置,专门解决高度差问题,以后轮椅能平顺过渡,不用再“跨台阶”。
网友的讨论,戳中了很多人的共鸣。有人说:“我妈坐轮椅,上次远机位登机,我们三个大人抬着轮椅,她吓得攥紧我的手,真的懂这种无助。”有人替机场说话:“安全规范是底线,但能不能提前做功课?比如知道有轮椅旅客,早一点留近机位?”还有民航从业者补充,之前就有机长解析过,远机位无障碍保障的“痛点”,往往在“设备适配”和“流程衔接”——登机车高度能不能随舱门调整?保障人员能不能更懂轮椅的重心?这些“细节缺口”,恰恰是影响体验的关键。
其实郑智化的吐槽,本质上是在问:公共服务能不能“看见”那些“隐形需求”?对行动不便的人来说,机场不是“打卡点”,而是“必经之路”;服务不是“走流程”,而是“让人安心”。深圳机场的“快速改”值得肯定,但更希望这样的“改”,能变成行业的“常态”——比如提前排查特殊旅客需求,比如给远机位设备加一层“适配性”,比如让保障人员更懂“如何帮人而不添乱”。
说到底,好的服务从不是“我做到了”,而是“你感受到了”。郑智化的经历,或许能让更多人关注到“机场无障碍服务”的“细节战场”;而机场的改进,也让我们相信:当服务愿意“往细里走”,当规范愿意“往活里变”,每一个人的出行,都会多一份“被看见”的温暖——毕竟,“顺利登机”从来不是“额外福利”,而是出行最基本的尊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