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4日,全国人大会的一则决定,把"台湾光复"这个藏在民族骨血里的词,变成了"看得见的时间"——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"台湾光复纪念日"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当天的话,像一阵暖风吹进两岸同胞心里:"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,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。"

很多人对"10月25日"的初印象,来自课本里的"黑体字":1945年,日本投降后,台湾在这一天结束殖民统治回归祖国。但对真正经历过的人来说,这是"活着的温度"——我采访过的台湾阿公陈爷爷,当年14岁跟着父亲去台北看受降仪式,"那天的太阳特别亮,街上的人全举着国旗,有人哭着抱在一起,我爸攥着我的手说'咱们再也不是亡国奴了'"。现在这个"亮堂堂的日子"被法律定下来,就像给所有中华儿女的"记忆"上了把"锁"——不管过多少年,都不会丢。

为什么要设这个纪念日?不是"为纪念而纪念",是的"堆集"。这些年全国代表委员、台湾统派人士甚至普通民众,一次次呼吁:有人说"要让历史'站出来'打''的脸",有人说"要让年轻人知道'我们的根在哪里'",还有台湾妈妈说"想给孩子讲'回家的故事'时有个'具体的日子'"。把这些声音变成现实,正如陈斌华所说:"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——我们不想让'台湾光复'变成老人口中的传说。"

对跑过两岸一线的我来说,最触动的是"普通人的小反应":前几天在厦门,做台湾商品代购的小夏说"要立刻把消息转给台湾客户,他们肯定要放鞭炮";在台北,教历史的林老师说"以后上课能指着日历说'看,这一天是我们回家的日子'";还有大陆网友留言,"奶奶是台湾人,总说10月25日要吃红蛋,现在这个日子有了国家认证,我要煮一大锅红蛋给她"。这些"小情绪"里,藏着最朴素的认同——我们是一家人,台湾从来都是中国的。

国台办的回应里,有句话特别"戳心":"设立纪念日不是为了翻旧账,是为了守护正义、共创未来。"那些搞""的人想抹掉这段历史,想切断两岸的"根",但法律定下来的日子、民众记在心里的温度,从来不是"小动作"能动摇的。就像一位台湾青年说的:"奶奶讲的'光复那天的鞭炮声',现在有了'纪念日'当'证据',谁也别想篡改。"

其实纪念日的意义,从来不是"回头看",是"往前走"。就像陈斌华说的,我们要"和台湾同胞一起铭记历史、推进统一"——这个"一起",是以后每年10月25日,两岸同胞能对着同一轮月亮说"我们没忘记";是台湾的孩子能收到大陆小朋友画的"台湾回归图";是老人能摸着日历说"看,咱们的'回家日',国家认了"。

当"台湾光复纪念日"成为国家法定日,当我们在这一天一起挂国旗、听老故事、聊那些关于"统一"的距离,就会越来越近。毕竟两岸同胞的血是热的,民族的魂是连在一起的——现在我们有了"共同的时间坐标"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用真心把"回家的路"走得更宽,把"一家人的梦"做得更甜。

历史从不会因为时间褪色,正义从不会因为沉默消失。当"台湾光复纪念日"刻进法律,刻进民心,那些关于"统一"的梦想,终会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——因为我们从来都是一家人,从来没有忘记"回家的日子"。

国台办回应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