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刷到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的消息,作为跑了十年新闻的老编,我第一时间翻了公报全文——不是为了凑热点,是想从那些“政策语言”里,扒出咱们普通人未来5年的日子该怎么过。毕竟我当电视台编导时就懂,真正的新闻从来不是纸上的字,是菜市场的物价、工厂的机器声、农村的路灯亮没亮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第一句: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阶梯式递进的过程”。去年采访渝北区的一位社区,她指着刚修好的社区食堂说:“之前觉得‘现代化’是高楼,现在才明白,是独居老人能吃到热饭,是快递能送到家门口,是一步一步把日子过扎实。”你看,“阶梯式”不是口号,是社区食堂的烟火气,是工厂里换成智能设备的机床,是咱们每天多走的那步“更方便”。
做制造业的老周昨天还在愁“实体会不会被电商挤垮”,看到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”,立马给我发消息:“明年就把车间改成智能生产线,再招两个懂编程的年轻人!”我想起他车间里那台用了十年的旧机器,想起他手上的老茧——实体经济不是“落后”的代名词,是重庆摩托车企业转做电动车的新赛道,是工厂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,是咱们手里拿的“made in China”的杯子。
老家在万州农村的妈最关心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。她昨天打电话说:“要是村里能通天然气,冬天就不用烧煤炉了,烟呛得慌。”公报里的“农村”,不是抽象的“三农”,是妈手里的煤炉,是村里的旱厕改成水冲的,是孩子上学的路不再坑坑洼洼。我想起当年做记者时,跟拍过村里修公路的过程——从中央文件到挖掘机开进山沟,从来都是“干出来的”。
有网友在评论区问:“这些政策能落地吗?”我想起脱贫攻坚时,跟拍过奉节县的扶贫车间——从中央的“精准脱贫”到村里的“刺绣工坊”,从干部的脚印到贫困户手里的工资,政策从来不是“挂在墙上的”。这次公报里写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”,就是说不是“政府包办”,也不是“市场乱撞”:比如重庆的“夜经济”,政府免了占道费,商家摆起了夜市,老百姓有了逛的地方——这就是“结合”最实在的样子。
还有“发展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”,我上周去磁器口采访,看到非遗传承人在教小朋友画川剧脸谱,旁边的牌子写着“植根中华文明”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“文化强国”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是小朋友手里的脸谱笔,是茶馆里还在唱的川剧,是咱们说话时带的重庆口音——这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,才是最有力量的“文化”。
其实公报里的每一句话,都能在咱们的日子里找到影子:“畅通社会流动渠道”,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找到对口的工作;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”,是夏天开空调不用怕停电;“解决急难愁盼问题”,是医院的挂号不用排半天队。我想起当记者时,一位老人说:“政策好不好,要看咱们的日子甜不甜。”
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公报,不是写在纸上的宣言,是咱们每个人的“生活剧本”:工人要改智能生产线,农民要等天然气通到家里,妈妈要盼着孩子的学校更好,年轻人要找更符合兴趣的工作。未来5年的故事,不是某个人写的,是你我一起熬的夜、流的汗、盼的盼头——毕竟,最动人的新闻,从来都是“我们的日子”。
